[摘 要]受中美贸易摩擦等国际环境影响,2019年下半年山东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新增就业岗位萎缩。特别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山东省劳动力市场冲击较大,需求岗位大幅缩减,虽然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市场增添了“稳中向好”的信心,但严峻的就业形势并没有彻底扭转。2020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共有约70万人需要促进就业,高校就业工作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就业服务体系面临巨大挑战。首先,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企业稳岗扩岗,打击扰乱劳动力市场的虚假招聘行为;其次,政府应和高校联合开展岗位需求信息和大学生就业需求专项调查,为供需双方进行精准匹配提供信息,为校地联合开展举办线下招聘会提供条件;最后,高校应建立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机制,帮助毕业生认识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调动高校全员教师力量,在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的推送上持续发力,帮助毕业生挖掘岗位信息,促进顺利就业,争取毕业生家长的支持,调动家长及其亲友资源,推荐毕业生就业,升级高校就业信息网,实现网上供需双方信息精准匹配,提高信息推送效率,持续开展线上招聘,促进就业协议达成,对特殊群体毕业生进行精准帮扶。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就业形势;高校就业服务体系
山东管理学院洪芳主持的“后疫情时期山东省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升级研究”(项目编号2020YZB030),参与人周志宇、陈俊洁、修华龙、蒋鑫、韩知霖、李遥等。山东管理学院招生就业处全体工作人员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开展就业服务工作感受到传统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在疫情形势下,在就业指导、就业信息推送、就业岗位匹配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基于工作的思考,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借助现代互联网、大数据等智能化手段,探索后疫情时代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升级,精准、高效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问题的缘起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缓就业的趋势日益明显,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持续加剧。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传统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体系面临更加严峻挑战。疫情条件下的大学生实习、求职、签约以及权益保护等问题,都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疫情条件下全面升级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减缓甚至消除疫情对就业工作造成的冲击,保护学生在就业中的合法权益,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是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教育部和人社部统计信息显示:2020届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874万人,今年预计需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将达到1000万人以上。其中,2020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超过70万人。2020年相比往年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复杂。当前,了解疫情条件下的就业形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解决今年的高校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后疫情时代山东省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升级为研究对象”。本阶段的研究内容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山东省劳动力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分析对高校就业服务体系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提出相应对策。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法。为准确掌握新冠肺炎疫情对山东省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和对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课题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借助第三方调查数据以获取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关于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受调查手段影响,数据主要来源于间接调查数据和官方公布的数据。为了解疫情对高校就业影响,课题组选取省属本科院校SG学院2020届毕业生为样本,委托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第三方XJC公司开展调查。对疫情条件下的就业形势、就业机会、就业进度、求职心态等因素对就业过程的影响、招聘求职渠道等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800份,共收到毕业生填答有效问卷2589份,其中本科毕业生1902份,专科毕业生687份。调查方式主要采用电子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在问卷设计基础上,通过在线调研系统向2020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发送答题公开链接和二维码,邀请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填答问卷。同时,课题组还通过答题监测系统及时、有效地跟踪调查进度,保证了调研实施过程清晰、直观、客观。
三、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课题组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新冠肺炎疫情对山东省劳动力市场冲击较大,对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巨大挑战。具体情况如下:
(一)疫情对全国以及山东省劳动力市场冲击较大
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人员和货物流通严格受限,经济活动大幅收缩。很多企业停产停工,给劳动力市场带来巨大冲击。有关研究表明:受疫情影响,招聘职位和人数同比均下降较大,小微企业、外商合资和独资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职位需求下降幅度和经验要求成“倒U型”关系,这造成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岗位需求大幅减少,但求职申请人数增加。
预计上半年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较大,下半年有望好转。
在山东,受疫情影响,山东经济受到较大冲击。从总体而言,就业压力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受疫情防控所带来的防控成本上升,因招工难企业不得不上调工资以吸引更多劳动力,由此推高了用工成本,从而导致企业缩减了部分非核心岗位用工数量。虽然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市场增添了“稳中向好”的信心,但严峻就业形势并没有彻底扭转。
(二)疫情对高校总体就业形势的影响
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普遍延迟,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教育部联合人社部推出“24365”招聘计划,大力整合社会资源,通过扩大升学、入伍人员数量;释放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增加基层岗位;强化国有企业引领作用,要求地方通过发放补贴、减免税收等稳岗扩岗措施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省人社厅、省教育厅、团省委等多家主管机构在全省各高校的大力配合下,推出“就选山东”招聘促进措施,充分整合企业用工信息,开展线上就业指导,向毕业生推送就业岗位信息,举办综合和专场招聘会,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就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业完成情况依然有很大努力空间。教育部高校就业信息网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5月31日,全国高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只有35%。据省人社厅通报的数据显示:截止4月30日,全省非师范类毕业生落实就业人数13.17万人,至5月22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21.35万人,临近毕业还有1个多月的时间,距85%的就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虽然山东省政府考虑到落实难度太大已经将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目标调低到70%,同时就稳岗扩岗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能否落实就业一方面取决于市场上释放的就业岗位数量,另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人岗匹配度等因素也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落实。从人社厅通报的情况来看,4月,共有103所高校举办了各类网络招聘会,参会企业4.45万家,发布职位194.2万个,参与毕业生近50万人,但落实就业仅8.44万人。从学校类别来看职业院校就业率从整体来说稍高于普通院校,工科院校相较其他类别院校就业形势要较为乐观,特别是新工科人才需求相对旺盛。部属院校就业率目前虽然只有40%-50%,但这些院校的升学率一般在40%以上,所以部属院校不仅就业率高,而且绝大多数就业为优质就业。具体到单个高校,全省各高校就业情况差距巨大。截止5月31日,全省高校最高就业率96%,最低就业率为0,就业率低于10%的高校有14所。高于70%的有24所,差距巨大。
(三)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疫情条件下毕业生就业乐观度降低
调查发现,疫情爆发后,2020届毕业生中,对当前就业形势感到不太乐观的占比较高,为39.99%。受疫情影响行业较大的对口专业毕业生的乐观度明显低于受疫情影响小的行业的对口专业毕业生。
(2)疫情条件下毕业生就业方式变化大,选择直接就业的人数减少
一是升学意向的毕业生增多。受疫情影响,国家在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招生政策上扩大招生规模,加上毕业生对疫情结束时间预测的不确定性,有升学意向的毕业生相比往年有明显提升。特别是专科毕业生专升本考试时间的延后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致使部分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升学意向占一半以上。二是出国深造毕业生多选择观望。出国留学受海外疫情影响,导致部分计划出国深造的学生非常纠结,等待来年继续出国还是在国内就业成为有出国机会学生犹豫不决的事项,多数毕业生选择观望。三是公务员和事业编就业意向学生增多。疫情对就业较为稳定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影响较小,这导致青睐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增多,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编制扩招,让毕业生看到了更多机会,因而备考的毕业生增多。四是实习就业学生减少。因疫情影响,高校防控压力加大,对毕业生实习持谨慎态度,并不鼓励毕业生顶岗实习,大量毕业生无法通过到工作岗位实习就业,这也导致就业延迟。这也是尽管政府部门重拳出击,但收效距预期还有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3)疫情对毕业生就业心态造成较大影响,求职进度延迟
关于本次疫情对毕业生求职心态的影响,有57.87%的毕业生对毕业时及时就业有一些担忧,27.21%的毕业生非常担忧毕业时不能及时就业。疫情对求职进度影响显著。即使在用人单位普遍上调工资,政府和高校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扭转毕业生延迟就业的形势。
(4)疫情条件下选择在非专业对口岗位就业的毕业生增多
受疫情影响,部分行业用人需求萎缩,部分毕业生不得不考虑改换其他行业就业。关于就业对口情况,本科毕业生与专科毕业生相比在专业对口问题上更加宽容。
(四)疫情对高校就业服务体系造成的冲击较大
1.高校对毕业生流向应对不足
(1)不同类型高校因毕业生流向单位性质的差异,受疫情影响大小不同
从政府和其他研究机构调查的情况来看,按所有制区分,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是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按企业规模区分,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最大。国有企业和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影响最小。从就业单位流向来看,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而他们是吸纳毕业生就业最主要的力量,这造成就业压力更大。从省内不同类别高校来看综合性“大学”在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等传统稳定性较强的单位就业的比例更高,因而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而称为“学院”的高校在就业结构中,民营企业占比更高,受疫情影响更大,岗位缩减较多。高校普遍存在如何引导毕业生选择在其他单位就业的应对措施明显不足。
(2)高校应对毕业生地域流向的措施不足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办学宗旨。省属院校毕业生约有80%选择留鲁就业,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留鲁就业比例更高,部属院校省内就业比例低于其他院校。学校驻地往往是吸纳毕业生最多的地域。校企合作是高校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合作企业主要在学校驻地。驻地用人单位往往是毕业生吸纳毕业生最多的地域。但受疫情影响,高校普遍不赞成毕业生长时间返校。高校无法通过毕业生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就业,影响了就业进度的推进,高校对毕业生的流向缺乏充分的应对。
2.疫情条件下高校就业服务方式受到极大挑战
疫情发生后,高校在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课程、职业咨询与辅导、校园招聘会和宣讲会、招聘信息推送等工作受到严峻挑战。
(1)就业指导受到挑战
一是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方式受到挑战。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职业咨询与辅导是高校帮助毕业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职业规划,了解劳动力市场基本情况,掌握求职技能的主要方式。而面对疫情,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课程转为线上授课,课堂监控和教学中的互动减少,特别是模拟式、情景式的教学受到教学方式的限制,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职业咨询与辅导也由线下教师对学生可以随机、随时进行,转为线上预约和集中咨询,降低了辅导和咨询的效果。二是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对市场行情了解不足,对毕业生职业期待引导不足。职业期待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造成影响。就业期待过高不仅明显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影响就业的稳定性。面对疫情,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对市场行情缺乏深入了解,高校在引导毕业生合理调整职业期待缺乏有效措施。从省内多所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以及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中可以看出,多数高校毕业生职业期待过高。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不接受远离城市中心、基层、体力消耗大、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等工作岗位。在没有理想的岗位的情况下,他们宁愿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甚至暂时不就业。首先,很多毕业生对薪水的期待过高,偏离市场行情,对薪资期望过高将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率。其次,更加期待流向就业较为稳定、薪水较高的行业。选择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稳定性较强的单位的毕业生远远偏离市场可能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面对毕业生职业期待过高,高校缺乏足够措施帮助毕业生合理调整职业期待。
三是面对疫情高校在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观念的应对措施不足。受疫情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计划明显延迟,部分毕业生调整了就业方式,选择升学的毕业生数量增多,导致整体就业率低于往年同期水平。面对疫情高校在帮助毕业生合理调整就业心态缺乏有效措施,毕业生缓就业慢就业趋势相比往届毕业生更加明显。从省内多所院校查询的就业质量报告可以看出,没有就业的毕业生中有部分学生根本不想就业。而90%以上延迟就业的毕业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经济条件变好,就业不再是养家糊口的手段,成为新一代高校毕业生非常重要的就业背景。追求兴趣和个人发展成为就业中非常重要的选项。没有合适的工作就不就业成为部分毕业生的追求。与父辈相比,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急迫性明显降低。2020届毕业生在疫情面前,缓就业慢就业的趋势更加明显,而高校在应对上缺乏有效措施。
(2)促进就业手段受到严峻挑战
校园招聘会、用人单位宣讲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信息推送是高校促进就业的主要手段。
一是校园招聘会和宣讲会由线下转为线上,虽然多数学校都开展了多场校园招聘会和宣讲会,但是在线上招聘会的举办上,多数学校既缺乏经验也缺乏平台,不得不借助社会网络招聘平台进行,由于参与人数众多,时间较为集中,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和企业对学生的了解在线上都受到很大的制约,导致效果明显不如线下。特别是高校对参与招聘会的企业的了解无法通过实地考察和面谈的方式了解,对企业提供岗位的真实性和实际聘用人员的数量难以掌控。这导致很多企业迫于政府促进就业压力,虽然参与高校网上招聘活动,但并无实际聘用行为,这不仅导致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了劳动力市场虚假的繁荣,给高校和毕业生传达了错误的信息,很多毕业生在看到很多企业招聘信息,特别是薪水较高的岗位时,存在着调高职业期待和对就业前景过于乐观,保持观望不急于就业的毕业生反而增多。二是招聘信息的传递效率低,疫情期间各种信息,诸如防疫信息、实习信息等诸多信息在同一空间传递,毕业生一天当中接受的信息较多,缺乏有效筛选出有效信息的能力,所以导致部分信息被学生屏蔽,从而出现信息传递效率降低的情况。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度直接影响就业信息的获取和就业机会的把握。三是实习就业基地吸纳毕业生就业受到较大影响。实习基地大多处于学校驻地,因交通管制的影响,毕业生无法返校参加顶岗实习,因而造成通过实习进而就业的毕业生大大减少。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稳岗扩岗
加大融资贷款等资金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落实促进就业岗位补贴措施,促进企业稳岗扩岗。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对扰乱劳动力市场,只提供岗位信息而不进行实质聘用的企业进行整治。对借就业骗取政府补贴和贷款的行为进行查处整治。
(二)开展调查,明确供需双方信息,促进精准匹配
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联合企业联合会、工商联合会、工会开展岗位需求信息调查,快速掌握市场岗位需求信息;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牵头掌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为供需双方进行精准匹配提供信息。
(三)校地联合举办线下招聘会
鉴于当前省内高校除研究生外,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已经办理完毕业手续离开了学校。再由学校举办校园招聘会,则存在毕业生参与人数少,投入大,效果差的情况。建议由十六地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牵头,由企业联合会、工商联合会、工会等部门共同整合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资源,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驻地各高校组织有明确回乡发展意愿的毕业生参与集中招聘活动,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有利于帮助地方企业聚拢高端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四)高校建立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机制
建立全员参与的高校就业工作机制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高校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帮助毕业生认识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帮助毕业生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建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理念;二是调动高校全员教师力量,在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的推送上持续发力,帮助毕业生挖掘岗位信息,促进顺利就业;三是调动毕业生家长的积极性,帮助家长认识就业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调动家长及其亲友资源,推荐毕业生就业;四是升级高校就业信息网,实现网上供需双方信息精准匹配,提高信息推送效率;五是,联合地方政府,扩展岗位资源,持续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促进就业协议达成;六是对特殊群体毕业生进行精准帮扶。
作者:洪芳